信息摘要:
河道整治,是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的主要内容。由于现有国家标准规范与“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”理念要求仍存在差距
河道整治,是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的主要内容。由于现有国家标准规范与“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”理念要求仍存在差距,相关生态保护修复标准缺乏,一些河道整治试点项目仍沿用传统治理思路,河道白化、硬化、渠化等现象时有发生,亟待转变治理思路。 水垢处理厂家就找格源。
我们面临的问题,发达国家几十年前也曾遇到过。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是,发达国家当时提出并且实践了一种理念,叫作拟自然。二十世纪初,欧盟、美国、日韩等国家正是在拟自然理念指导下,经历了将硬化河道改为拟自然河流的过程,实现了河道治理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统一。国际上的这些成功实践,为我国破解治理水患之困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水垢处理厂家就找格源。
一、拟自然理念的内涵与特征
(一)理论内涵
拟自然理念起源于20世纪欧洲对河流的生态治理,是对于河道工程化导致自然环境破坏所进行的反思,是推动河流进行回归自然改造的研究和实践。
德国
1938年,德国风景园林师、建筑师Seifert发表《拟自然水利工法》,首次提出河流拟自然治理的概念,指的是在完成传统河流治理任务的基础上,达到接近自然、廉价并保持景观美的一种治理方式。随后,各国结合实际情况,开展了拟自然理念的研究和应用。德国拟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学派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,认为用混凝土将河道硬化是导致河流污染等问题的根本原因,强调河流整治必须遵循自然的理念,要将生态学原理应用到河流治理中。
美国
美国结合生态学与工程学理论,提出了“自然河道设计技术”或“河川生态工程”,认为在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同时,还要兼顾生物多样性需求和生态系统稳定性。1998年,美国联邦河溪生态修复组织制订了《河溪廊道修复原则手册》,将河流视为一个生态系统,系统地阐述了河流廊道的特点、过程、功能,河流廊道的干扰因素以及修复方法,并提出,美国在今后水资源开发管理中必须优先考虑河道生态恢复。
日本
日本河道整治也经历了渠化向拟自然转变的过程,在学习欧美河道拟自然治理理念之后,提出“多自然型河川工法”,颁布《推进多自然型河流建设法规》,将河流生态系统与河畔居民社区的关系等作为一个整体考虑,建设河流环境、恢复水质、维护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,鼓励使用木桩、竹笼、卵石等天然材料修建河堤。
中国
我国对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起步较晚,学者对拟自然理念也开展了理论和实证研究,研究项目涉及北京市川北河和永定河平原段、长沙市湘江、沱江干流成都段等。2003年,学者董哲仁结合水工学和生态学理论,提出“生态水工学”的理论框架,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,将河流看作有生命的生态系统,综合考虑人为控制以及河流的自我恢复。2010年,高甲荣等出版《河溪近自然评价一一方法与应用》一书,从定性的角度明确河溪近自然的概念和内涵。2013年,董哲仁出版了《河流生态修复》一书,全面系统地结合水利学和生态学相关领域的新理念和成果,结合我国国情、水情和河流特点,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河流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方法。2015年,学者吴丹子指出,城市河道近自然化是以自然为导向,以城市安全和防洪安全为前提,在满足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的基础上,通过生态工程技术和空间营造策略,恢复河流自动力过程及部分生态服务功能,使河流趋于自然的一种景观塑造方式。
水垢处理厂家就找格源。
综上所述,拟自然河道整治理念是指,河道整治必须坚持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的原则,将河流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整体,统筹水资源、水环境、水生态各方需求,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,采取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、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方式,全面提升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,实现人水和谐共生。
本文来自:人民网